坛丘历史悠久,早在明、清时期,文学名家众多,人才辈出。诗风词韵,绵延千年。著述作品,颇为有名。民国18年(1929年),龙桥村设置白龙桥民众阅报处。
新中国成立后,文化事业不断发展,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。1951年3月,坛丘区郎中乡设立农民俱乐部。1951年4月,坛丘区在组暗村(现小熟村)建文化站,工作人员2人。以后各类文化机构设施(文化站、广播站、影剧院、图书馆、录像厅、歌舞厅等)逐步建立。90年代,广播电视发展迅速,报刊、图书发行量倍增,校园文化、社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家庭文化越来越丰富。1994年,坛丘荣获“江苏省文化先进乡镇”称号。
新中国成立后,农业推广稻麦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。80年代以后,乡镇工业兴起,促进科技事业发展。1982~1993年,坛丘获科技成果奖7项,其中国家级2项,省级4项。至1999年,坛丘全镇有176人获专业技术职称证书。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仅有一些体育爱好者的健身活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,先后成立坛丘乡体育协会、农民体育协会等组织。1992年,坛丘被评为省、市体育先进乡。2000年7月,镇区有田径场2片,乒乓球室3处,早晚锻炼点5处。
一、文化站
1951年4月,建立坛丘区文化站,站址设在组暗村(现小熟村),配备兼职办事员2名,租用2间平房,面积35平方米,内部设施简陋,图书、报刊较少。文化站定期开放,供当地群众阅览。1956年,坛丘划归盛泽区,坛丘的文化工作隶属盛泽区文化站统一管辖。是年,坛丘文化站设在镇区莲云桥西滩北岸的老区政府内。
1958年9月,坛丘成立人民公社。是年,坛丘组建民办文化站。文化站的日常工作仍由盛泽区文化站指导。坛丘文化站初建时,配备工作人员2人,由钱来兴具体负责开展工作。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是:配合共产党的中心工作,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,组织排练文艺节目,教唱革命歌曲,管理图书,定期更换黑板报等。1958年,拆大庙,建大会堂,即为1972年后的影剧院,文化站迁至大会堂二楼。
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坛丘文化站曾一度停办。1963年开始,文化站恢复工作,是时,主要工作是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,组织排演节目,教唱歌曲,出黑板报等。1983年,坛丘公社文化站更名为坛丘乡文化站。是年,文化站办起图书室。1984年8月25日,坛丘乡业余创作班子成立,由文化站长兼任组长。1987年,创作组配合县编写“三套集成”(民间故事、民间歌谣、民间谚语)。1993年,撰写并出版《苏州文艺》坛丘专版一期。
二、文化中心
1984年冬,坛丘乡文化中心成立,取代原来的文化站。文化中心由政府大院內搬到坛丘港东的茧站里,内设茶室、象棋室、桌球室、康乐球室、录像放映室等,聘用坛丘村第十七组的老共产党员钱生官管理。办公室、图书室仍设在政府大院内。文化中心由党委宣传委员任主任,文化站站长任副主任。文化站站长丁泉生具体负责文化中心的日常工作。
1986年,坛丘乡政府易地搬迁,原乡政府大院大部分划归坛丘文化中心。是年7月18日,坛丘派出王祥生家庭参加吴江县“垂虹之夏”演唱会决赛并获奖。1988年5月,在坛丘镇区最热闹地段——银河路南口西侧(坛丘交管所)新建长20米、宽1米、面积20平方米、造价1万元的文化宣传橱窗10格。文化橱窗除宣传文化、弘扬民族精神外,同时配合中心工作,用图片及文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、政策,宣传坛丘两个文明建设等。
1989年9月,乡文化中心组织文艺汇演,选拔好的节目参加吴江县10月举办的艺术节。1993年3月,坛丘文化中心主办的宣传橱窗内展出乡党委树立的4个先进标兵的照片及事迹。1994年,坛丘乡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文化先进乡镇。1996年7月29日,吴江市文化局批准坛丘文化站开办梦思舞厅,地址在盛坛路南侧。
1997年9月,坛丘镇政府办公室再次搬迁,原办公地方全部留给文化中心。1999年,坛丘镇文化中心图书室被吴江市评为文明乡镇图书室。 2000年4月,坛丘镇文化中心内设“国民体质检测站”。
坛丘文化站、文化中心历任站长(负责人)为:钱来兴、陈志华、吴雪森、陈逸民、王锦萍、丁泉生。
三、电影放映队
新中国成立初期,坛丘老百姓很难看上电影。60年代,吴江县流动电影放映队到农村巡回放映露天电影起,坛丘农村老百姓才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电影。是时,放映电影都为集体包场,每场电影的价格为20元左右,电影费由大队集体支付。每年每个大队可轮流放映3~4次电影。
1959年,坛丘大会堂建成并启用。60年代后期,大会堂兼戏院、影剧院,从此,坛丘镇区居民及周边农民可到坛丘大会堂看戏、看电影。每次放映电影前1~3天贴出海报,观众买票入场。当时吴江县电影放映队到坛丘放映的电影有《南征北战》《地道战》《地雷战》《平原游击队》《渡江侦察记》《战上海》《三打白骨精》《天仙配》等。
1972年,坛丘公社电影放映队成立,配置8.75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,放映员2人。当时电影放映队的条件较差,下乡放映电影的机器设备靠放映员肩挑步行至各大队,边远大队摇船(后改为挂桨机船)前往接送。1976年,坛丘电影放映队新增16毫米放映机1台,放映员增至5人。1978年,坛丘电影队配备挂浆机电影船1条,原步行下乡挑设备改为机动船下乡,工作效率有所提高。1984年,坛丘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电影800余场,观众106万人次,利润2.4万元,其中下乡放映400多场。1986年,坛丘电影放映队又增添35毫米放映机1台,工作人员增至7人。
1984~1993年,坛丘电影放映队连续10年被评为吴江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单位。1991-1992年度,队长于福明被评为苏州市放映工作先进个人。
90年代中期起,随着电视机、录像机的普及、卡拉OK歌舞厅的兴起,电影业受到较大的冲击,生意逐年萧条。1991年,电影队兼营录像、桌球、游艺室等项目,以弥补经费的不足。1999年2月,坛丘电影队解散。
四、图书馆
(一)文化站图书馆
1983年,坛丘乡创办文化站图书馆,地点设在原区、乡政府内。图书馆开办时,只有1间房子、工作人员2人,藏书2000余册。
1986年起,图书馆藏书量逐年增加,图书馆面积也随之扩大。至1991年底,坛丘文化站图书馆已有图书7000册。1993年2月,文化中心创万册图书室,机关干部带头捐书,吴江市委宣传部部长胥锦荣也到坛丘捐书。经过捐书、添置,图书馆藏书超万册,成为万册图书馆的乡镇之一。1999年,坛丘镇图书馆已有图书12803册,图书馆面积有100多平方米,图书管理员2人负责日常工作。
(二)坛丘中学图书馆
1991年下半年,坛丘中学图书馆筹建,1992年春季正式对师生开放。1993年,坛丘中学建成万册图书馆,藏书11000多册。1994年后,平均每年添置图书1000~2000册,至1999年,坛丘中学已有图书2万册,师生人均20余册。学校配备专、兼职图书管理员2人,全校师生可凭“借书证”去图书馆借阅图书。
(三)坛丘中心小学图书馆
1993年下半年,坛丘中心小学图书馆开始创建。初建时藏书5800册,师生人均8册图书。1996年后,学校生源逐年增加,学校逐年添置图书。至1999年,学校图书馆藏书增至15000册。图书馆总面积140平方米,分藏书室和阅览室两部分,由专职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。是年,图书馆实行规范化电脑管理,学校派选人员参加培训。年底,坛丘中心小学图书馆被吴江市教育局评为合格图书馆。
五、影剧院(大会堂)
1958年,坛丘大庙(岳祠禅院)被拆除,是年下半年在近1000平方米的庙基上筹建大会堂,1959年建成并启用。建成后的大会堂靠门口是两层楼,楼上供办公及放映电影,楼下是通道及售票用房。进了门楼是大会堂一排排的座位。最里面是戏台(开会时为主席团)。70年代,大会堂改建成影剧院,影剧院有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的剧场和一些辅助用房,剧场设833个座位。
60年代,大会堂主要用于开会,是坛丘人民公社的一个大型会议场所。是时吴江县电影放映队不定期到坛丘大会堂放映电影,吴江县锡剧团也曾到坛丘大会堂演出锡剧《樊梨花》《顾鼎臣》《珍珠塔》《十五贯》等剧目,工艺京剧团也到坛丘大会堂演出过京剧。
1959~1971年,坛丘大会堂又是坛丘文化站的活动场所,办公室驻在楼上,节日期间组织汇演也在大会堂举行。1972年,公社成立电影队后,文化站搬到政府大院内,全公社的大型活动还在影剧院举办。1972~1999年,坛丘公社电影队一直驻在影剧院开展日常管理工作。
1999年2月8日,坛丘影剧院被吴江市建委鉴定为危险房屋,并决定即日起停止使用。是年,开始筹建新的坛丘影剧院。选址在坛丘村第十七组(泥师浜),1999年开始筹建,建筑面积900平方米,总投资100万元。2000年7月,坛丘镇撤并至盛泽镇时新坛丘影剧院工程尚未完成。